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,非法金融活动如同暗礁,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经济秩序的稳定。2025年6月,我们迎来了全国第13个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月,今年的主题是“守住钱袋子・护好幸福家”。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非法金融活动的真面目,掌握防范技巧,共同守护我们的幸福生活。
一、什么是非法金融活动
非法金融活动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,未经批准或超出许可范围,从事金融业务或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行动。非法金融活动不仅扰乱金融秩序,更会让参与者血本无归,严重危害个人和社会经济安全。
二、常见非法金融活动类型
1.非法集资:通过虚假宣传,承诺高额回报,向社会公众广泛募集资金。犯罪分子常常编造各种诱人的项目,如虚构的高科技产业、养老项目等,吸引投资者投入资金,然而这些项目往往并不存在或根本无法盈利,最终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。
2.网络借贷诈骗: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,以低门槛贷款为诱饵,先要求借款人支付所谓的手续费、保证金等费用,一旦收到钱后便消失无踪。还有的假冒正规网络借贷平台,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资金。
3.虚拟货币传销:虚拟货币市场鱼龙混杂,一些传销组织打着“区块链”“数字货币”的旗号,通过发展下线来获取非法利益。他们鼓吹虚拟货币的升值潜力,让投资者购买挖矿设备或虚拟货币份额,实则是在进行非法传销活动,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。
三、如何预防非法金融活动
1.保持警惕,不贪图高收益:要牢记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这句老话,任何承诺超高收益且无风险的投资项目都极有可能是非法金融陷阱。面对各种高收益诱惑,一定要保持冷静,理性分析其可行性和真实性。
2.学习金融知识,提升风险意识:主动了解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的金融诈骗手段,通过阅读金融书籍、参加正规的金融知识讲座等方式,增强自己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辨别能力,避免因无知而陷入非法金融活动的泥潭。
3.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产品:在进行投资理财、贷款等金融活动时,务必选择有合法资质、信誉良好的金融机构和产品。可以通过查询金融监管部门的官方网站,核实机构的经营资质和业务范围,确保自身权益得到合法保障。4.谨慎保护个人信息:不随意在不明网站、APP 上填写个人敏感信息,如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验证码等。防止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,用于实施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。
五、非法金融活动典型案例警示
1.高息理财套路
以合法网络借贷为幌子,承诺保本、高息利诱,吸引投资人。投资者应坚持“四查”原则,做好“证据”留存。
2.“养老金融”骗局
以“养老金融”为幌子,推出“旅居预付卡”“养老公寓”等产品,引诱老年人。应增强风险意识,核实养老服务资质,警惕“预付费”陷阱。
3.虚假炒汇陷阱
所谓“外汇交易账户”可能只是虚拟数字,资金不进入真实市场。投资者应理性投资,提高风险防范意识,不轻信、不盲从。
一夜暴富是陷阱,天上不会掉馅饼。守护好自己的“钱袋子”,就是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幸福。保护自己和家人的财产安全,远离非法金融活动,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。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,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,提高防范意识,共同营造一个健康、安全、稳定的金融环境。